一遇乾隆誤終身,獨守空閨十八載,夜夜灑盡相思淚,心有念念不忘君。
大明湖畔好風光,好景依舊;才子佳人難尋覓,物是而人非。夏雨荷和乾隆皇上的情愛,莫過于此。
夏雨荷大抵是用盡所有運氣來與她的「薄情郎」相約,故而再無好運讓她與心心念念的皇上喜結連理,再到相守白頭。
她一生死守她對皇上的那一句承諾:「君當作磐石,妾當作蒲葦。蒲葦紉如絲,磐石無轉移。」
或許,當夏雨荷將此話脫口而出,就暗示著她與乾隆的這段情注定如《孔雀東南飛》中的劉蘭芝和焦仲卿那般凄涼。
還記得老佛爺曾問紫薇,「為何你娘十八年前沒來皇宮找皇上,卻等到十八年后讓你來認爹?」紫薇只道一句:「我娘大概是失去了信心,不敢來。」
老佛爺一句:「為何她對自己沒有信心,對你就有信心?」紫薇顫顫巍巍地回復一句:「紫薇不知。」
曾經也同紫薇那般「迷惑」,不懂為何夏雨荷生前不讓紫薇上京認爹,而是待她撒手人寰之后。如今重溫《還珠格格》,終于懂得夏雨荷的「良苦用心」。
皇上遲遲未能來赴約,未能如期接她去皇宮,她心中便已經知曉:于圣上而言,她只不過是萬事萬物之中一顆小小塵埃,不足牽掛惦記;兩人相遇不過萍水相逢,終是各歸各位。
皇上的「無情」事實,不單讓她失去了信心,不敢上京尋郎,更重要的是她想要留住最后一點點自尊,畢竟她什麼都給了皇上,就僅剩下最后這一點倔強了。
故而,她一生都帶著對皇上的愛與各種復雜糾葛,癡等著有一天她的皇上能夠將她記起,然后一家三口團圓。
或許有人會說夏雨荷真傻,但是實際上并非如此,她是聰慧的,她深知與其舍下自尊去求一個早已不愛自己的男人,不如留有自尊倔強地活著。
夏雨荷的爹娘都因她未婚先孕而心有千千結,故而他們在之后的一兩年相繼駕鶴西去。
夏雨荷是一人獨自撫養紫薇,她深刻知曉無依無靠,一個人「獨活」到底有多苦楚,故而她才會不忍紫薇再經受她吃過的那一些苦。
讓紫薇上京認爹,是夏雨荷認為對紫薇最好的安排,一來紫薇不必再無依無靠,二來是圓了紫薇兒時對父愛的渴望。
何況,紫薇的爹身份尊貴,也定能夠護紫薇周全,給她許一戶好人家。
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,故而夏雨荷讓紫薇千里迢迢前往北京認爹。另外,夏雨荷也知曉縱然皇上負了她,皇上他也會顧及血脈之情。
夏雨荷無疑是一位負責任的母親,她用瘦弱的身軀為女兒夏紫薇撐起一片天,臨終了,她自是會為女兒做出最妥善安排。
「皇上,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?」這短短的一句話,于皇上而言卻如千斤重,因為他深知是他負了夏雨荷。
夏雨荷讓紫薇上京認爹除了想讓紫薇余生有依靠之外,還希望紫薇能夠替她表達她對皇上多年來的癡情。
夏雨荷的「聰明」之處,在于她從不在紫薇面前說半分皇上的不是,她更多展現給女兒的是她愛皇上愛得無怨又無悔。她將所受的委屈和苦楚通通化作虛無,只留一句:皇上,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?
也就是夏雨荷這般毫無怨言,用盡一生守19年的一句誓言,故而皇上因為對她的愧疚,將會余生惦記著她,甚至因為皇上會因為對她的愧對,而對紫薇照顧有加。
生前等不到君歸,死后能夠得君惦念,或許于夏雨荷,也是一種較為完美的結局。畢竟后宮中,多少女人與皇上都是從兩情相悅走到最后淪為相看兩厭的結局。
或許,夏雨荷的聰明也在此,她用了另一種方式讓皇上記著她一生。「我知道你待我的情已經被時間蹉跎化作幻影,故而我選擇用讓你愧疚的方式來記著我,就當彌補我18年來的相思,就當你也念了我18年。」
夏雨荷對皇上是癡情的,但是她又并非如皇后那般「傻」,愛到自尊都丟棄,她之所以待著自己香消玉殞后才讓紫薇上京認爹,為的就是在生前留有她最后的一點自尊,死后能夠為紫薇尋一個依靠,不必孤苦無依。
老佛爺終究對夏雨荷有偏見,她不理解夏雨荷的為人,故而她鄙夷夏雨荷,故而她才會猜忌夏紫薇并非夏雨荷之女。
讓紫薇上京認爹,是夏雨荷為女兒紫薇鋪的最好退路。自然,不可否認,她帶有一點「自私」,就是她希望借紫薇以表她待皇上的癡情,讓一個她心心念念十八年的男人,用余生去記住她。
夏雨荷是一個有柔情又不失骨氣的女人,也就是她的優秀造就了紫薇的優秀,也就是她的深謀遠慮,給予了紫薇未來的幸福。
某種程度上來講,夏雨荷錯失皇上可以說并非是一種缺憾,但是皇上錯失夏雨荷這般的女子定是一種莫大遺憾。
大明湖畔好風光,雨也蒙蒙,而情已非濃,物是而人非。佳人已逝,君只能愧憶之,午夜夢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