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壁之戰后,曹操(曹魏)、孫權(東吳)、劉備(蜀漢)三大集體漸成三足鼎立之勢,作為弱勢的孫劉集體,多次展開北伐,試圖打破僵局。其中蜀漢的關羽北伐、諸葛亮北伐聲名頗著。其實同時期,東吳也有幾次北伐行動,孫權更是多次率大軍親征,但都受阻于合肥這個不可逾越的屏障,在攻打合肥的過程中,孫權還險些被曹魏名將張遼俘虜,成就了張遼「威震逍遙津」的佳話。
由于合肥的陰霾,孫權決定另辟蹊徑,在東興(今安徽含山西南)濡須水上筑堤蓄水,計劃繞過合肥,利用東吳水師戰船的優勢,直取中原腹地。孫權的眼光還是毒辣的,一旦東興大堤修建成功,曹魏面臨的形勢將更加緊張。當時曹魏政權內部剛剛發生高平陵之變,執掌曹魏大權的司馬家族一時間無暇南顧。
公元252年(魏嘉平四年、吳建興元年)十月,孫權去世。與此同時,曹魏新任大將軍司馬師順利接過乃父司馬懿的權杖,掌控了曹魏大權。于是,司馬師決定趁孫權新亡,東吳國喪之際,南征東吳,計劃搗毀東興大堤這個眼中釘肉中刺。魏軍的部署為:
師(司馬師)以安東將軍司馬昭為都督、元帥、監軍,統領征東將軍胡遵、鎮東將軍諸葛誕共計七萬人伐吳,戰于東關,此為東路軍;以毌丘儉率領伐吳的中路軍,進攻武昌;以王昶率領伐吳的西路軍,進攻南郡。
三路魏軍合計15萬,浩浩蕩蕩殺奔東吳而來,東興也很快陷落。面對東吳的攻勢,當時實際執掌東吳軍政大權的太傅諸葛恪針對性的采取部署,諸葛恪讓武昌和南郡方向的吳軍堅守不戰,只需牽制兩路魏軍即可。諸葛恪則親率4萬吳軍收復東興,諸葛恪命冠軍將軍丁奉以及呂據、留贊、唐咨等東吳悍將為前鋒,攻打東興。老將丁奉認為要趁魏軍在東興立足未穩,迅速出擊,并親率部曲3000人快速突進。
是夜,北風呼嘯,漫天飄雪。魏軍士兵接在營中避寒,丁奉見狀,命令吳軍脫掉鎧甲、扔掉長槍長戟,只攜帶大刀,裸身爬上東興裸身爬上堤堰,然后趁魏軍不備,突襲魏軍營寨,魏軍倉促接戰,大敗。與此同時,呂據、唐咨、留贊等人亦率部趕到,截斷魏軍后路,對魏軍形成兩面夾擊之勢,魏軍紛紛向后潰逃,又爭相搶渡浮橋,自相踐踏,皆落水溺斃,死者萬余,是為東興之戰。
東興一戰,曹魏前部督韓綜、樂安太守桓嘉等人都溺斃于水中,被吳軍斬殺、溺斃數萬人。吳軍繳獲魏軍的車輛、牛馬、騾驢等都數以千計,軍械堆積如山,實為東吳對曹魏最大之勝利。因為東興之戰的失利,司馬師只得叫停了此次南征東吳的軍事行動,諸葛恪也因此一戰,名動天下,其威望在東吳達到了頂峰。東興之戰也是曹魏立國以來最大的失利,因陣亡人數太多,司馬師還改革了曹魏的喪禮制度,司馬師下令喪禮從簡,守喪期間也不禁止婚嫁和入仕。此戰也大大削弱了司馬師的威望,為之后毌丘儉、諸葛誕等人反叛司馬氏埋下了伏筆。